中山与澳门的历史渊源与文旅合作:从血脉相连到协同共荣-ag视讯

中山与澳门的历史渊源与文旅合作:从血脉相连到协同共荣


2025-11-1 9:18:19


一、历史溯源:从行政管辖到文化交融的千年脉络

(一)行政管辖的千年传承

中山与澳门的历史渊源可追溯至南宋绍兴二十二年(1152年)香山设县。彼时,澳门作为濠镜澳,隶属香山县长安乡,后经明洪武十四年(1381年)改乡为坊都,清光绪十四年(1888年)再改为恭常都下恭镇,始终处于香山行政版图之内。直至明嘉靖三十二年(1553年),葡萄牙人借晾晒货物之名登陆澳门,逐步修筑城墙、自设官吏,但明朝仍在澳门附近设关闸、前山寨,派官兵驻守,香山县丞甚至移驻望厦村,形成“中国官府管辖与葡人自治并存”的特殊格局。

这一时期,中山与澳门的行政联系从未中断。例如,明万历二年(1574年)设置的关闸,成为明清两代控制澳门与内地往来的重要关卡;清雍正八年(1730年)香山县丞移驻前山寨,后改驻望厦村,直接参与澳门事务管理。直至清光绪十六年(1890年),葡萄牙通过《中葡和好通商条约》完全占据澳门,但两地民众的商贸往来、亲属联系仍通过岐澳古道等通道持续不断。

(二)商贸与人口的双向流动

19世纪中叶,澳门成为“卖猪仔”出洋的重要港口。据《古巴杂记》记载,1853年至1873年间,近10万香山(中山)民经澳门前往古巴、秘鲁等地谋生,形成庞大的海外华工群体。与此同时,部分中山人选择留在澳门,从事商贸、手工业或政治活动。例如,富商陈席儒、陈庚儒兄弟的父亲陈芳本,是夏威夷政商巨子,晚年归隐香山;教育家容闳、思想家郑观应等近代名人,均在澳门留下深刻印记。

郑观应的案例尤为典型。这位《盛世危言》的作者,晚年从三乡迁居澳门,其故居郑家大屋至今保存完好。这座融合岭南形制与“中西合璧”细节的建筑,成为研究近代中西文化交流的重要实物。而容闳则通过澳门中西药局,以行医为掩护宣传革命思想,其创办的“濠江阅书报社”更成为辛亥革命在澳门的重要据点。

(三)革命火种的传播与延续

澳门是孙中山革命思想的重要策源地。1892年,孙中山从香港西医书院毕业后,赴澳门镜湖医院任义务医师,并开设“中西药局”。他一面行医赠药,一面秘密联络革命志士,甚至在药局借款单据上留下“驱除鞑虏,恢复中华”的隐语。尽管因葡籍医生排挤被迫离开,但中西药局仍维持多年,成为革命党人掩护活动的据点。

宣统二年(1910年),香山人林君复等在澳门成立“南方支部革命军统筹部”,通过“濠江阅书报社”公开联络民众,吸引众多革命志士加盟。辛亥革命期间,澳门成为广东革命军的重要后勤基地,提供物资、医疗支持。这种革命精神的传承,深刻体现了中山与澳门“血浓于水”的亲密关系。

二、文化交融:非遗传承与民俗互动的生动实践

(一)非遗项目的共同传承

中山与澳门的文化交融在非遗领域尤为显著。例如,澳门鲜鱼行醉龙节源于中山石岐,经百年传承发展为澳门本土特色节庆。每年农历四月初八,澳门渔行人士手持木雕龙具,边舞边饮,以“一路舞龙,一路洒酒”的独特形式祈福。这一习俗不仅保留了中山醉龙舞的核心技艺,更融入澳门渔民文化,形成“舞龙 祭祀 宴饮”的复合型民俗。

中山的非遗项目同样深受澳门影响。例如,三乡茶果传统饮食习俗在制作过程中,借鉴澳门葡式糕点的烘焙技术,改良出“椰丝茶果”“杏仁茶果”等新品种。而澳门礼记饼家的杏仁饼,其创始人正是中山石岐人,通过纯手工制作工艺,将中山杏仁饼的酥脆口感与澳门旅游手信文化结合,成为两地共有的文化符号。

(二)民俗活动的跨域互动

中山与澳门的民俗互动频繁。例如,中山古镇的“六坊云龙”艺术团多次赴澳门演出,其长达60米的云龙道具与精湛舞技,成为澳门春节、国庆等节庆的压轴节目。而澳门的“妈祖文化旅游节”则吸引中山民众参与巡游,两地信众共同祭祀海神,体现“同饮西江水,共拜妈祖神”的文化认同。

此外,中山的“沙溪四月八”民间艺术巡游与澳门的“国际艺术节”形成联动。2025年,中山将“沙溪四月八”与中山西区醉龙文化嘉年华结合,推出“非遗 音乐 美食”的沉浸式体验,吸引澳门游客深度参与。这种跨域互动不仅丰富了民俗内涵,更推动了两地文化资源的整合。

三、文旅合作:从历史记忆到现代融合的协同发展

(一)交通互联:构建“半小时文旅生活圈”

随着港珠澳大桥、深中通道的贯通,中山与澳门的时空距离大幅缩短。2025年,中山温

中山与澳门的历史渊源与文旅合作:从血脉相连到协同共荣

泉宾馆推出“澳门市场旅游业界推介会”,重点打造“半小时文旅生活圈”。澳门居民可通过“澳车北上”政策,自驾半小时抵达中山温泉,体验珍稀偏硅酸氡温泉、罗三妹山徒步,次日探访郑观应故居、制作三乡茶果。这种“微度假”模式已成为澳门居民周末休闲的新选择。

此外,珠海、中山联合推出的“幸福长者湾区安心游”线路,涵盖中山雍陌村、古鹤村、孙中山故里旅游区等景点,票价从95元至369元不等,满足不同消费群体的需求。这些线路以“百千万工程”美丽乡村为脉络,融合文化寻根、生态休闲与工业体验,成为粤港澳大湾区文旅融合的典范。

(二)活动共办:打造文化交流的复合平台

2025年,中山与澳门通过“一节双城”模式,实现文化活动的深度联动。例如,“金色大地”粤港澳大湾区流行音乐周与第十七届中国-葡语国家文化周(中山站)同期举办,香港专场“音乐新维度:声之形”音乐会、葡语国家艺术团体表演、美食嘉年华等活动交织,形成“音乐 美食 艺术”的复合型文化体验。数据显示,活动期间中山石岐百年老街和兴中广场人流量激增,直接带动商圈消费增长。

澳门国际文化艺术节则成为两地文化合作的另一高地。2025年艺术节期间,来自32个国家的艺术团体带来超过200场演出,融合中国传统戏曲、葡萄牙法多音乐、现代舞蹈和数字艺术。中山通过参与艺术节展演、非遗工作坊等环节,向国际游客展示醉龙舞、咸水歌等非遗项目,提升文化国际影响力。

(三)产业协同:构建“文旅 科技 创意”的生态链

中山与澳门的文旅合作已从单一活动向产业生态转型。例如,横琴粤澳深度合作区通过“一会展两地”模式,联合举办中国(澳门)国际高质量消费博览会、粤港澳大湾区服务贸易大会等活动,利用澳门国际资源与横琴空间政策,打造近16场会展活动。这种合作不仅深化了两地会展业的融合,更为文旅产业提供更广阔的发展空间。

在科技赋能方面,澳门推出的“智慧澳门”app与中山的“文旅大数据平台”实现数据互通。游客可通过app规划个性化行程、获取实时导览,甚至通过ar技术与历史人物“互动”。而中山则利用数字技术活化非遗资源,例如开发“醉龙舞vr体验”“三乡茶果制作模拟”等项目,吸引年轻游客参与。

(四)品牌共创:塑造“人文湾区”的文化标识

中山与澳门通过联合申报世界文化遗产、共建文化研究机构等方式,提升区域文化品牌。例如,澳门历史城区与香山古城(中山)联合申报“岭南中西文化交融遗产”,突出两地作为海上丝绸之路重要节点的历史地位。同时,中山大学与澳门大学共建“粤港澳大湾区文化遗产保护中心”,开展联合考古、非遗数字化等研究,为文旅合作提供学术支持。

在商业品牌方面,两地企业通过“老字号 新业态”模式实现创新。例如,澳门礼记饼家与中山咀香园合作推出“杏仁饼 菊花饼”联名款,利用澳门旅游零售渠道与中山生产基地的优势,打造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文旅商品。而中山的金马游乐股份有限公司则与澳门新濠集团合作,在横琴建设“数字文旅主题乐园”,集成5g、vr、ai等技术,成为大湾区文旅新地标。

四、未来展望:从协同共荣到全球引领

中山与澳门的历史渊源与文旅合作,展现了“地缘相近、人缘相亲、文缘相通”的深厚基础。从行政管辖的千年传承到革命火种的传播,从非遗项目的共同传承到文旅产业的协同发展,两地已形成“历史记忆活化、现代产业融合、全球品牌共创”的立体化合作模式。

未来,随着粤港澳大湾区建设的深入推进,中山与澳门可进一步探索“文化 科技 生态”的融合路径。例如,联合开发“岐澳古道数字孪生项目”,利用元宇宙技术重现古道商贸盛景;共建“大湾区非遗传承学院”,培养跨域非遗传承人;打造“中澳文旅联合体”,参与国际文化旅游市场竞争。通过这些举措,两地不仅能为“人文湾区”建设提供经验,更可为全球城市文化交融与可持续发展贡献“中澳方案”。

参考网站:中山市人民政府门户网站(http://www.zs.gov.cn)、微信公众平台(腾讯网)(https://mp.weixin.qq.com)、百家号(https://baijiahao.baidu.com)、国际在线(https://news.cri.cn)、搜狐网(https://travel.sohu.com)




网站地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