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山特色小吃(杏仁饼、芦兜粽)的制作技艺传承-ag视讯

中山特色小吃(杏仁饼、芦兜粽)的制作技艺传承


2025-11-1 9:15:09

中山市特色小吃杏仁饼与芦兜粽的制作技艺传承,既承载着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又面临着现代社会的挑战与机遇。以下从传承脉络、技艺特点、保护措施及现状挑战四个方面进行详细阐述:

一、杏仁饼:百年传承,匠心独运

1. 起源与历史
杏仁饼起源于清光绪末年的香山县城石岐,由萧家女佣潘雁湘在林大姑指导下创制。最初作为家庭自制点心,后因口感独特成为地方特色食品。1918年,咀香园正式工商登记并注册商标,1935年获得美国檀香山国际食品博览会金鸡奖,2009年传统制作工艺被列入广东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2. 技艺特点
杏仁饼以绿豆粉为主要原料,辅以糖腌猪肉,经浸豆、烘豆、磨粉、打饼等传统工艺制成。其核心技艺在于:

选材精良:绿豆需选用种皮为绿色、深绿色,有光泽的明绿豆,占95%以上;猪肉则选用新鲜上等猪脊肉,用白砂糖腌制一个星期以上。

工艺独特:采用木制饼模打制出形如杏仁的饼样,经过低温烘焙脱壳、研磨成粉,再加入特制猪肉夹心,最后通过炭炉或焗炉烘烤而成。

口感卓越:成品呈淡黄色圆饼,外观完整,花纹清晰,入口甘甜松化,齿颊留香。

3. 传承与保护

非遗认证:2008年入选中山市第二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2009年升级为广东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。

传承人培养:卢炜森等传承人通过师承方式全面掌握杏仁饼传统生产工艺,确保技艺代代相传。

产业化发展:咀香园食品有限公司结合工业生产与文化旅游开发,建成国家aaa级工业旅游景区,推动杏仁饼走向全国乃至世界。

4. 现状与挑战

手工技艺流失:随着科技进步,研粉、拌料、烤制等环节已由机器替代,但手工打饼的传统依然沿袭至今。然而,了解始创历史、掌握传统制作技艺的人不多,

中山特色小吃(杏仁饼、芦兜粽)的制作技艺传承

手工技艺后继乏人。

创新与发展:为适应市场需求,咀香园不断推出新口味系列手信,如玫瑰、菊花、肉松夹心等,同时牵头制定《杏仁饼》团体标准规范生产流程。

二、芦兜粽:端午佳节,粽香四溢

1. 起源与历史
芦兜粽起源于古时中山村民就地取材使用芦兜叶包裹粽子的传统。因其采用当地芦兜叶包裹得名,形如圆柱,常见咸甜两味。该粽起源于古时村民就地取材使用野生芦兜叶,后经茶楼、饼店推广形成地方特色。2009年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。

2. 技艺特点
芦兜粽以芦兜叶包裹糯米、五花肉及咸蛋黄制成,经武火煮沸后文火慢煮4-8小时,口感香腻韧滑。其核心技艺在于:

选材讲究:芦兜叶需选用生长期满三年的叶片,确保韧性及独特香气;糯米则选用优质品种,洗净后用微量精盐、生油拌匀。

包裹技法:采用直径约10厘米的圆柱形包裹法,封口处呈一字平口特征,用圆水草绑扎紧实。

煨煮工艺:将粽子置于特制陶瓮或大糖缸中,以谷糠生火连续煨煮十小时以上,使得糯米充分吸收植物香气。

3. 传承与保护

非遗认证:2009年入选广东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,并通过《舌尖上的中国》《味道中山》等节目推广。

传统吃法:分食时遵循“永不落空”口诀,象征家族团结;端午节午时搭配五彩豆粥食用,增添节日氛围。

创新与发展:部分商家创新加入瑶柱、冬菇等食材,并衍生出生煎、芝士焗等多样化食用方式。

4. 现状与挑战

传承群体老龄化:掌握全套工艺者多为60岁以上长者,青年传承群体尚未形成规模。

产业化程度低:尽管芦兜粽在中山地区享有盛誉,但产业化程度较低,市场影响力有限。

制作工序复杂:从采叶、去刺、烫煮到包裹、煨煮,每一道工序都需精心操作,难以大规模机械化生产。




网站地图